兰州理工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红柳人物 >> 正文

百年兰理工| 袁桂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作者:
  • 浏览量:
  • 来源:宣传部
  • 日期:2019-04-25

袁桂慈,女,汉族,1952年9月生,江苏省启东市人,中共党员,教授。1977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现兰州理工大学)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并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兰州理工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电工电子国家级教学团队党支部书记、主讲教师,学校教学督导团专家,连续十届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甘肃赛区测评组专家,甘肃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等。

负责和参加多项科研和教改课题,先后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编教材2部,参编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分别荣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校级优秀教学奖、“三育人”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

四十多年来,袁桂慈始终坚守在本科教学的第一线,从事电工学、电子技术等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基础实验室管理等工作。主讲《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等多门理论课程和《电子装配》《电子设计与制作》等实践性课程,制订了多门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大纲和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建设规划。

用一生的“孤独”换取桃李的“丰收

1978年,袁桂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第一次登上讲台。经历了知识荒芜年代的学生们,充满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未知的憧憬。面对这些专业背景不同、年纪比她还长的学生,袁桂慈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倍增。如何能精准地向学生们传输更多的知识,袁桂慈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去不断摸索和实践。“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我的习题本在给学生答疑、改作业过程中,不断增厚,就是要把新的解题法和灵感补充进去,这本发黄的作业本我会一直保留。”袁桂慈满怀深情地说道。

袁桂慈经常为怎么上好一堂课而绞尽脑汁。课堂上她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随时调整授课内容,重组教材内容,精讲主要内容,延伸扩展,通过习题课将知识点融汇贯通,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她采用综合分析法或比较法进行教学,即省学时,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效果极好。对于技术基础课,则以受学生欢迎的板书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像电机、控制等内容配以实物讲解,扩大授课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碰到不熟悉的知识点时,袁桂慈就到处打听哪个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好,带着自己的笔记本去听课,一遍听不懂,就听两遍、三遍,直到听懂为止,尽量减少同学们知识的盲区。“曾玲春老师曾经逐字逐句帮我改讲稿,现在翻看当初的讲稿,还非常感动!”在老教师的帮助下,袁桂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升。

袁桂慈常说:“作为一名老师,对待学生要尽职尽责,把所有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我希望不仅仅是我,更希望所有老师都能够对自己身边的学生负责。”“如果我能一辈子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们服务,那将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一次排球赛中,由于不小心,袁桂慈一只脚骨折了。但她放不下学生,在家休了3天就回校上课了。“我总觉得,与其让我在家休息得难受,还不如到教室给学生上课。我这么一个闲不住的人,只有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忘我,忘了疼痛。当时,我一进教室,学生们热烈的掌声让我瞬间忘记自己是个负伤的人,一下子就来劲了,上课更热情了。”

青年时期的袁桂慈,每周要上20个学时以上的课程,每学期听课次数50次以上。最忙的时候,一天要上8节课,这种疯狂的工作节奏对其他老师或许有点难以接受,有些让人“窒息”,可袁桂慈却乐在其中。

“常有人问我上课不累么?说实话,累!但不管多累,多不痛快,只要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我就特别来精神,一切烦恼都没了,我觉得自己好像就是为当教师而生的”。正是这份对职业的使命感和对学生的责任感,使袁桂慈始终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一步一个脚印在教育路上奋战了四十多年,让一批批学生看到了一个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生活中,袁桂慈对家人、朋友也是一片真情。父亲瘫痪4年,在她的照顾下没长褥疮;弟弟条件不好,他供侄儿上学。她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父母兄弟不好,那他对别人好肯定是假的。”

袁桂慈一辈子没有结婚,谈及此话题,她回答得简单而坚定:“我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考虑自己的事情,我的心都给了学生,我想把每件事都做的最好。”

用爱浇灌,一个都不能少

“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做到位的老师。”这是袁桂慈的育人之铭。课堂上,她只要发现有一个学生没来上课,首先会询问班长这名学生缺席的原因,然后课后就去这名学生的寝室仔细了解情况,给其进行“强制性补课”,受此待遇的学生难掩兴奋激动,以至于很多同学说:“面对这样的老师,谁还会好意思不学习呀!”。因此,袁桂慈的课堂上,学生很少缺课,就是公共选修课,学生也是按时上课,报之以李。

如果有学生成绩不理想,她总是打电话询问原因并想办法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袁桂慈会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之间的差异,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她鼓励学生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她也会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一些发挥爱好所用的器材。

“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修理歪瓜劣枣,您做到了;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让弟子难忘到老,您做到了”。这是一位学生发给袁桂慈的短信。学生们在给袁桂慈的短信中还写到:“您的课丰富多彩,每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我不是您最优秀的学生,但您是我最敬爱的老师。”每一条短信中都流淌着学生对她的关心和不舍。

“想让阳光播撒到别人心中,首先自己心中要有阳光。对待学生,我们要怀着真感情,要把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样爱护他们、帮助他们。现在托他们一把,将来他们才会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一起学习,一起毕业,一起变优秀是最好的事情,一旦有学生被落下,甚至不能按时毕业,十年后,二十年后的聚会有些学生不能到场,那该是多大的遗憾啊!”。袁桂慈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用心付出,做最有特色的实验室

1997年,袁桂慈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工实验室主任。当时的电工实验室是一个没有地基的小二楼,只有电工、电子、电机三个实验室和一个职业技能鉴定所,资产70万,面积约600平米。

同年,为了通过甘肃省高校基础课实验室合格评估,需要用几个月的时间把几十年积累的设备、器件、资料、环境整理清楚。袁桂慈把老父亲安排在小饭馆吃饭,自己全天候守在实验室,和同事们一起拼搏,在技术基础课部领导的支持下,顺利通过了合格评估。

2006年,为了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电工实验室更新了实验设备,先后搬了两次家,面积大、设备多,搬家的难度也大了,为了降低搬迁过程中造成的设备损坏率,她一遍遍检查设备是否捆扎稳妥,提前将设备的安放、布线规划清楚,顺利完成了搬迁。当初70万元的电工实验室已发展成为拥有近700万元资产,1700多台套设备,11个实验室,近2000平米面积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2011年,袁桂慈任兰州理工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她将焦点放在实验室创新性建设上。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更好的实验条件,开阔眼界和思路,袁桂慈先后走访调研了北京、上海、南京三个城市的8所高校,脑海中有了初步构思。

2012年,袁桂慈组织相关部门一遍遍修改方案、招标、装修、进货,费尽心血。她说,要保质保量,用最少的钱建最好的实验室。她做到了,两年的时间,在学校和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西北第一家100台套规模的片上可编程实验室。

2014年,实验室投入使用就完成了1万6千人时数的开放实验任务,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开发PSoC等可编程器件的能力,创造了有利的实践平台。

袁桂慈担任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主任二十多年,带出了一支能吃苦耐劳、认真负责、能打硬仗的实验教学队伍。实验室承担了全校电类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任务,年实验人时数达20万以上。同时,袁桂慈也注重实验教学改革,由她负责的《电工电子系列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她主持完成的“基于局域网的电工实验开放系统”适应了高校办学规模扩大、整合教学资源的需求,为开放式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

袁桂慈通过完善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都走到了全校乃至全省的前列。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先后多次被评为校级先进单位。2008年,以电工实验室为主的电子电气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传授知识的同时,袁桂慈注重对学生道德、修养、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她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感染着、感动着一代代红柳青年,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西北,践行“奋进求是”的校训精神,用执着与顽强,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书写着无悔人生。

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或许是对袁桂慈教授最贴切的表述吧!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更多>> 视觉推荐

兰工坪校区: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路287号 ( 86-0931 )-2973715

彭家坪校区: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彭家坪路36号   ( 86-0931 )-2973715

Copyrights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兰州理工大学 陇ICP备15002798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