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工坪校区: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路287号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入选高校,国家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前身是1919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正式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红柳精神”,铸就了“奋进求是”的校训精神,基本建成了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进入国内同类高校高水平大学行列。
学校现有兰工坪校区、彭家坪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307亩,校舍建筑面积126.05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271万册、电子图书126万册,实验室面积6.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约8.11亿元。有17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1个教学中心,设有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有在校生31401人,其中本科生22086人、硕士研究生8254人、博士研究生657人、国际学生404人。
有教职工2512人,其中专任教师1659人,博士学历教师968人,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03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1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63人。有双聘院士2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聘请12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62人、“飞天学者”及“青年学者”等51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有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2个,有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甘肃青年五四奖章、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70余人。
学校是我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是甘肃省第一所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所设置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9个学科门类,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与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有20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3个本科招生专业,34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1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有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个、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2个,1个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学院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以第二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1项教学成果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58位,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高校、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
学校现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6个、教育部科研基地7个,有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有经工信部批准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近五年来,牵头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473项,累计实现科研进款9.56亿元;获批国家自然基金(含参与)380项。国家社科基金17项,重点研发计划主持(参与)项目、课题、任务共3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806篇,以第二单位在Nature、Science发表文章各1篇,以第一单位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获得省级科技一等奖22项,授权专利1988项,连续多年获甘肃省专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是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工作验收的高校。
学校主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与20多个省内外城市、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加入甘肃省11家创新联合体,成立黄河流域水生态与水工程研究院、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院、酒泉先进技术研究院、有色金属产业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近五年来,为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项目2800余项。省级智库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获评甘肃省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校不断拓展合作交流空间,先后与美国阿克伦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工程学院、白俄罗斯国立信息技术与无线电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静宜大学等40余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2020年获批建设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是“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成员、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成员高校、“中阿高校 10+10 合作计划”成员高校,是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对口支援高校。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水平,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开展本科“2+2”国际班项目,与美国阿克伦大学开展“3+2”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打造“留学兰理工”品牌,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了两千余名土木、电信、能源等领域国际人才。现有来自47个国家的国际学生404人,分布在12个学院的50个专业。
学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入选教育部首批示范性网络社区(易班网)试点高校,入选第二批1000所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获得首批甘肃省“绿色学校”命名,获批建设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个学院入选“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及培育单位,6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党支部获得教育部“两学一做”支部风采荣誉奖,1个教师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7个院系、22个党支部入选全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中小学示范校1个,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5名,1个工作案例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2023年甘肃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以来,学校均获A级及以上等次。2020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纵深推进学校事业改革发展和内涵建设,用5到10年的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更新于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