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兰州理工大学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第一阶段会议在彭家坪校区红柳剧场召开。会议以“聚焦时代新人培养目标,塑造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为主题,既是学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的关键举措,也是聚焦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宏伟蓝图、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的战略行动,旨在以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破题,为强国建设筑牢人才根基,为西部振兴与高质量发展注入兰理工动能。

学校全体在校校领导、中层干部、各学院专业(系)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共600余人参会。天津大学教务处处长何芳教授、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袁榴娣教授等国内工科教育领域专家应邀出席。会议由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韩建平主持。
会上举行了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西北分院揭牌仪式和兰州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授牌仪式。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袁榴娣教授与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德顺教授共同为分院揭牌。作为深化东西部高等教育对口协作、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西北分院的设立将对优化西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升区域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学校党委书记赵立香为兰州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授牌。学院将聚焦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探索“理事会制+校企双主体”治理模式,培养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驱动产业技术创新的卓越工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冀宏致辞。他指出,此次会议既是学校对百余年“实业救国、实业报国”办学初心的赓续,更是新时代践行“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使命的关键行动。回顾过去,学校人才培养取得了亮眼成绩,为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学校需以“换道超车”的战略眼光与“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化改革。一是坚持铸魂育人,涵养教育生态新气象。深入实施新时代铸魂工程,弘扬教育家精神,大力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氛围,持续培育学生行动力、表达力、创新力;二是坚持破立并举,重塑人才培养新范式。推动育人根系“深扎企业沃土”,构建“实习实践四年一贯制”,以真实问题激发学生求知内生动力,推动教风学风持续向好;三是坚持系统推进,打造卓越育人新引擎。建立“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全周期育人机制,选拔环节对接产业需求构建差异化拔尖人才遴选体系,培养环节深化“四新”建设推进跨学科协同,评价环节破除“五唯”倾向建立创新能力导向标准,使用环节推动师生深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保障环节建强“研究型”“双师型”师资队伍;四是坚持精准施策,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径。聚焦人才培养关键环节,推进专业、课程、教材与教法全要素创新——专业对接区域支柱与新兴产业,课程构建“通识+专业+前沿”体系,教材加快数字化转型,教学推广项目式、探究式模式。

会上,《兰州理工大学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正式发布。作为学校未来五年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计划》紧扣“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目标,创新性提出“11+1”专项计划,共40项具体举措,从“根基筑牢、核心夯实、保障强化”三大维度系统推进。筑牢育人根基方面,建设智慧思政平台、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名师进中学”“学子母校行”活动,依托“智慧招生”大数据优化生源结构,设立红黄绿三级学业预警机制、搭建“红柳励学课堂”;夯实培养核心方面,对接甘肃“14+1”产业链共建产业学院、开设“AI+”微专业,推行“虚实融合+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与AI新形态教材,实施“实习实践四年一贯制”、推动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建设“AI+创新创业”平台并设立专项基金,选派学生海外访学、增设跨文化沟通必修课,推行“3+1+N”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以“揭榜挂帅”机制对接产业重大需求;强化支撑保障方面,围绕国家战略开展就业“四访”行动(访行业、访企业、访基层、访校友),分层开展教师数智能力培训、建设“一院一室”名师工作室,打造智慧教室群与教育数据中台,借助“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实现人才培养精细化管理。


主旨报告环节,天津大学教务处处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何芳,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袁榴娣教授,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在工程教育和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典型经验。
本次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兰州理工大学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正式迈入“攻坚实施”阶段。会议共分三个阶段,第二阶段将于11月18日下午举行,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专家围绕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分享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第三阶段将于11月19日至12月2日举行,以学院(部)为单位,研讨《行动计划》具体落实举措,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图/文:姚轲;审核:刘微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