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教学楼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
在线投稿
“丝路探源・语结同心”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研修项目精彩回顾之主题课程:以语为桥,深耕文化沃土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浏览:
2025-08-07

主题课程作为本次研修项目的核心板块,以“实用化、场景化、文化浸润”为设计理念,通过多维度主题设置与高强度实践训练,为学员搭建了系统化的中文学习框架,更成为他们深入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重要路径。

一、多主题课程设计:从生活场景到文化纵深的立体覆盖

本次项目的课程团队教师李潇、卢玺如、霍亚玲老师围绕“语言工具性与文化传播性”双重目标,构建了覆盖日常交流、社会认知、文化实践的主题体系,实现“学用结合”的闭环设计:

基础生活场景类:以“谈学习”“谈健康”“谈生活习惯”为起点,从课堂用语、饮食作息到运动养生,将中文表达嵌入学员每日生活,通过“情景对话 + 角色扮演”让学员快速掌握高频词汇与句式。例如“谈健康”课程中,学员们用中文讨论各自国家的养生方式,在对比中深化对“中医调理”“饮食均衡”等概念的理解。

社交与实践场景类:“谈旅游及旅行计划”“谈购物”“谈约会”等主题,聚焦跨文化交际中的实用需求。老师引导学员模拟“制定兰州旅行路线”“讨价还价买特产”“邀请朋友聚餐”等场景,不仅训练了“问路”“预订”“推荐”等功能句型,更融入了中国社交礼仪(如 “客气用语”“时间观念”)的细节讲解。

文化与认知拓展类:“谈人物特征”“谈时尚”“谈地理与历史”等主题,将语言学习延伸至文化解读。在“谈地理与历史”课程中,学员们结合天水伏羲庙、麦积山石窟的实地考察经历,用中文描述中国古代神话与石窟艺术,学员们介绍了自己家乡的历史和地理,中亚学员讲述了阿姆河流域的古城遗址与丝绸之路商站的渊源,俄罗斯学员展示了伏尔加河沿岸的民俗与建筑特色,大家在对比中发现,无论是伏羲庙承载的创世神话,还是麦积山石窟的宗教艺术,都与各自家乡的文化印记有着奇妙的呼应,课堂俨然成了一场跨越欧亚大陆的“文明对话会”,不仅让中文词汇成为串联历史的纽带,更让“地理相近、文化相通”的丝路精神在交流中愈发清晰。

强化训练与成果转化:每个主题后设置的“强化训练”环节,通过“小组辩论”“主题演讲”“情景剧本创作”等形式,引导学员主动运用所学知识。例如“谈假日经历”强化课上,学员们以“天水探源之旅”为素材,用中文制作旅行 vlog 脚本,既巩固了叙事类语法,又锻炼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学员反馈:从“会说中文” 到 “懂中国表达” 的跨越

课程结束后,学员们的反馈集中体现了主题课程的实效与温度:俄罗斯学员雅苏表示:“‘谈购物’课上学的‘打折’‘性价比’,在自由活动时真的用上了!和店员用中文沟通时,他们惊讶又热情,这种‘被理解’的感觉特别好。”白俄罗斯学员卡莎则对文化融合类课程印象深刻:“‘谈地理与历史’时,老师把麦积山石窟的佛像艺术和我们国家的壁画做对比,我不仅学会了‘浮雕’‘彩绘’这些词,更懂了‘丝绸之路’不只是一条路,是我们共同的历史。”多位学员提到,强化训练中的“小组合作” 让他们收获颇丰:“一开始怕说错不敢开口,但老师鼓励我们‘错误是学习的一部分’,和同学一起排练对话时,大家互相纠正发音,现在用中文讨论问题越来越自然了。”

从日常交流的“工具性掌握” 到文化内涵的 “理解性输出”,主题课程不仅帮助学员提升了中文应用能力,更让他们在语言学习中触摸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表达逻辑,为后续的国际中文教学与跨文化交流奠定了扎实基础。(文:郭瑀峰;图:国际学生;视频: BISWAS SOUROB、张耀仁;审核:冯涛)

推荐新闻
视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