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教学楼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
在线投稿
“丝路探源・语结同心”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四周项目精彩回顾之文化体验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浏览:
2025-08-06

由教育部语合中心主办,我校承办的“丝路探源・语结同心”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四周研修项目在国际合作部的统筹安排下,于7月6日至8月1日顺利开展。项目设置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活动,为学员们打开了一扇扇感知中国文化魅力的窗口,在戏韵、茶香与舞艺间,留下诸多难忘片段。

一、粉墨登场,戏韵流芳

王娟老师没有想到,俄罗斯和中亚学员对我们的国粹戏曲如此热情,每一个学员都毫不掩饰对华服的喜爱和对王老师华美唱腔的倾佩。从生旦净丑的角色分辨,到水袖轻扬、身段走位,学员们学得有模有样。一句句念白、一段段唱词,让他们领略到戏曲的独特韵味,沉浸式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之美。

二、厨茶交融,解码生活

国际教育学院二楼教室的讲台旁,学员们围站成圈,在卢玺如老师示范下切着黄瓜丝,体验中国菜未必需要烈火烹油浓油赤酱,家常小菜让营员们理解了“人间至味是清欢”。转身走进巷尾茶店,霍亚玲老师带营员们坐在泛着温润光泽的木质茶桌旁,看执壶注水,观一芽一叶,学员们模仿着举杯细啜,从舌尖的鲜爽到喉间的回甘。小菜清茗形成奇妙呼应——中国人的生活热情,就藏在这看似平淡的清雅之间。

三、素布凝彩,扎染生趣

值得一提的是,原课程计划中本无扎染安排,李潇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买来DIY扎染材料包,这无疑是在炎炎夏日对教室进行人工降温。工具虽简,其乐无穷。学员们将白布折叠、捆扎,浸入染料。看着原本素净的布料,经染料浸润、氧化,展开后晕染出或灵动、或古朴的图案,如同解锁古老魔法,亲手赋予织物独一份的东方浪漫,在蓝白相间的纹理间,感受传统工艺的巧思。

四、敦煌舞影,丝路遐想

敦煌舞脱胎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乐舞形象,融合了西域风情与中原韵味,团组的中亚同学纷纷表示这种舞姿于他们的文化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体验课上,老师分解着反弹琵琶的标志性手势、扭颈倾腰的柔曼体态,学员们舒展手臂模仿飞天飘带的灵动,在一旋一转间,仿佛将壁画上凝固的千年舞姿唤醒,触摸到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艺术脉搏。

五、拳脚起落,武魂传承

田宇老师的中国武术体验课上,学员们扎起马步,一招一式地练习基础拳术,从出拳的力度把控到踢腿的平衡掌握,每个动作都凝聚着专注与坚持。汗水浸湿衣衫时,学员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武术不仅是力量的展现,更是“内外兼修” 的修行,在刚柔相济的招式中,触摸到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

这些文化体验,是中国文化的生动切片,学员们不再是隔着书本的旁观者,而是亲手执起戏服水袖、捆扎素布染材、舒展敦煌舞姿的实践者——在粉墨登场时读懂“无声不歌”的艺术表达,在染料浸润时触摸“天人共造”的工艺智慧,在旋身摆臂时感知“文明互鉴”的历史温度,在茶盏流转间,更直接地破译中国人“于日常见真趣”的生活密码。这些亲身体验串联起的,不仅是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图谱,更在彼此眼神交汇的惊叹、指尖相触的协作、举杯共品的默契中,织就了一条柔软却坚韧的纽带,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灵在共享的感动里贴近,让跨越国界的理解在具象的体验中生根。(文:郭瑀峰;图:国际学生;审核:冯涛)

推荐新闻
视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