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秦直道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做好秦直道甘肃段保护利用工作,9月23日至26日,我校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院、甘肃省地矿局三勘院和庆阳秦直道管委会联合对甘肃境内秦直道遗址进行考察。

此次考察聚焦秦直道宁县段和合水段遗址。考察团队沿着子午岭主脉,对沿线的城障、烽燧遗址进行了详细勘察,通过实地勘察和历史文献比对等方式,深入了解遗址的保存状况和历史沿革。在宁县段,考察人员发现了多处秦汉时期的城障遗址,这些城障布局严谨,墙体厚实,显示出当时高超的建筑工艺。而在合水段,烽燧遗址的分布规律和建筑结构也引起了考察团队的关注,它们作为古代军事通讯的重要设施,见证了历史上的金戈铁马。考察团队还就后期考古发掘的重点和文化价值弘扬的途径进行了研讨,提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遗址的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应用,让更多人了解秦直道的历史魅力。
秦直道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07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通道,号称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它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内蒙古包头九原郡,长达700多公里,其中甘肃段全长311.16公里,贯穿正宁、宁县、合水、华池4县30个乡镇50多个村庄。秦直道不仅是中原王朝北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它促进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往,推动了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早期经济开发,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交通、军事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此外,秦直道还可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支线,对佛教文化传入中原贡献巨大。(图/文:郝君明;审核:崔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