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储能材料及系统学科交叉团队围绕电极关键材料存储机理,创新性地提出通过引入电容贡献、协同界面修饰-体相调控-宏观结构优化的多尺度设计策略开发高性能快充电极材料。该成果发表在权威期刊《Acta Materialia》(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9.3)上。储能研究院、材料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绿色能源与储能学院为共同完成单位,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刘蕊为第一作者。

这项工作对于铌钨氧化物这类本征安全、结构稳定的快充材料,首次采用皮尔逊相似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晶体结构参数与锂离子存储行为之间的数学关系,研究提出了铌钨氧化物快充性能优化的核心准则。通过数学统计方法,明确了NbWOs晶体结构对其“快充”性能的主导作用。关键结论包括:调节Nb/W摩尔比可优化相结构和扩散通道比例;Wadsley-Roth相材料适用于高循环稳定性场景,TTB相材料适用于高倍率场景;减少三角形通道、平行四边形和五边形通道是提升快充性能的关键。

电化学储能器件如锂离子电池等亟须突破快速充电技术瓶颈,满足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和短充电时间的实际需求,这对于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和提升再生能源储能效率至关重要。这一系列工作为高性能储能材料的理性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望推动快速充电型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图/文:刘蕊;审核:盛捷、冉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