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
他们潜心教书
建立德树人之功
他们勤教善研
培桃李满园之绩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2025年兰州理工大学
师德标兵候选人产生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雪丽

1977年12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工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甘肃省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省级一流专业负责人,兰州理工大学教学名师、红柳卓越教学奖获得者。
先进事迹
从教24年来,南雪丽始终遵从“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曾主讲《工程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等多门课程,先后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奖”“优秀班主任”等称号,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一等奖等20余项荣誉。
南雪丽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与创新,注重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先后主持省级、校级教改项目15项,主编参编教材5部,发表教研论文8篇,曾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甘肃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兰州理工大学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近60项荣誉。
南雪丽潜心科研、矢志创新,长期致力于绿色低碳材料研发等领域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批专利7项,参与地方标准编写2部,曾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甘肃省工业优秀新产品三等奖、甘肃省交通运输科学技术三等奖等荣誉。
热爱是一个人内心最深沉、持久的力量!南雪丽将满腔热忱倾注于三尺讲台,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虔诚,默默奉献、笃行不辍,用坚守诠释着教育者的初心与担当!
机电工程学院 李建华

1975年10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领军人才,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特聘专家,科技部智能数字家电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先进事迹
作为西部教育科研的先锋,他怀揣“强工报国”理想,深耕有色冶金成套装备及信息化领域,为区域产业技术革新和创新人才培养倾尽心力,彰显新时代教育科技工作者的担当。
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矢志不渝地践行“四有好老师”的教育理念,以高尚师德、强烈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引领青年师生。坚持“项目育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推动科研报国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64 名,其中 10 人进入哈工大、西工大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如今,这些学生已成为高校科研骨干、企业高管及技术中坚、政府管理精英,在各岗位传承“红柳精神”,践行 “工匠精神”。
围绕有色冶金经济主战场,他躬耕科研一线,服务“四强”行动,秉持“用科技赋能产业、以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构建“前沿理论探索-核心技术攻关-规模化推广”创新模式。在“有色金属标识机器人”“区域集聚下电解铝协同配铝调度”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成果,与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转化企业项目三十余项,获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
作为核心骨干,他深度参与并成功申请“有色冶金成套装备教育部创新团队”与“有色冶金新装备教育部工程中心”,其成果在机械工程专业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被列为成果转化典型案例,为学院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石油化工学院 赵霞

1977年9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领军人才(二层次),省级教学名师。学校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甘肃省环境类教指委委员、生态环境专委会委员,省新能源协会光化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德国KIT访问学者。曾任石油化工学院副院长。
先进事迹
从教24年来,赵霞教授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展现了新时代教师的崇高师德与责任担当,连年荣获学校红柳卓越教学奖、教学优秀奖、三育人奖、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就业工作突出贡献教师奖、校级教学名师及甘肃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所在环境教师党支部被评为省级“样板党支部”。
赵霞教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初心不变。面对高教改革各类挑战,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带领环境工程专业团队创建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教学团队、专业认证通过自评,环境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助推学校环境与生态学学科新晋ESI全球前1%。主持国家级、省级教研项目6项,出版教材4部;主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厅级奖项15项。专利授权7件,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赵霞教授始终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崇高理念,以高尚师德要求自己,既为青年教师铺就专业成长之路,又用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滋养学生心灵。培养5名青年教师,指导硕博研究生46人,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省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4项。指导本科生参与国创项目10项、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30余项获奖。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张东

1985年8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飞天学者青年学者、甘肃省创新创业教学名师,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力学青委会委员,甘肃省太阳能与生物质多联供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先进事迹
扎根西部,勇担使命。工作15年来,张东始终把“教好一门课、育好一批人”作为为师信条,坚守教书育人第一线。建设国家及省级一流课程3门,牵头建设“节能减排”实验班,组织企业实践、专题讲座30余场,带动近5000名学生参与科创活动,指导学生获“节能减排”大赛等奖励60余项,荣获中国“互联网+”大赛优秀导师、甘肃省创新创业优秀导师。
科研创新,反哺育人。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组织学生深入项目实践,实现“做中学、研中育”。已培养研究生1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0人次、优秀毕业生6人,“创新之星”2人,多数进入中核、海尔、格力等大型企业或“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
追光逐日,服务西部。围绕新能源“间歇性、不稳定”等问题,带领团队专注太阳能与多能互补系统研究,将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提升75%以上。作为甘肃省科技特派员,将新能源赋能常规能源,成果获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以德立身,示范引领。他先后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红柳优秀导师、三育人奖、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教学卓越奖等荣誉20余项。他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以实干笃行践行师德规范,在教书育人、科技报国的征程中勇担使命、奋力前行。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李二超

1979年6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导,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先进事迹
立德树人,授业解惑传薪火。自2006 年入职以来,直接授课的本科生近2000名;指导的硕士生已毕业30名,博士生已毕业1名(省优博),10余人获国家奖学金。作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组的主讲教授,主持示范性混合式教学课程,并进行多轮教学实践,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合作编著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材1本,出版专著2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各类奖项100余人次。
主持省部级教改课题10余项,构建实施“一体三翼五融合”实践思政体系,赋能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获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开展以机器人为载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实践研究,获甘肃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和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开发自制教学仪器设备,获省级奖励3项。
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谱新篇。密切结合国家重大技术需求,重点研究智能优化理论、方法及应用、智能机器人环境感知、建模与控制等,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SCI、EI检索期刊论文50余篇。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和甘肃省科技进步奖各1项。指导博士后参加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铜奖1项,助力我国打破太阳帆领域被国外长期“卡脖子”现状。
立德树人感言:“珍惜师生缘分,践行言传身教,努力授业解惑。”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王燕

1971年4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工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甘肃省高层次人才津贴。获兰州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三八”优秀女职工奖、 “三育人”奖 ,多次获兰州理工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励 。
先进事迹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修行师德。1999年7月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以来,王燕始终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性修养,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秉持公平诚信,遵守学术规范,培养了高尚的师德,是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关心爱护学生,潜心教书育人。王燕始终怀着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挚爱,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春风化雨、潜心育人,不断探索和实践立德树人新方法新途径,先后承担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负责建成《数据库原理》省级一流课程和《数据库理论与技术》研究生校级精品课程。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本、硕人才。
教学科研融合,成果相得益彰。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获甘肃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1项,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1项,负责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3项,学校教学研究、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项。开展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等领域科学研究,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乔宏霞

1977 年 6 月生,九三学社支社副主委,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七里河区人大代表。她以思想为炬,在党派履职、人大工作与科教战线践行使命担当。
先进事迹
作为九三学社骨干,她深耕黄河流域生态调研,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身为区人大代表,聚焦民生撰写议案,理论文章获全国人大研究优秀奖;在理工大社区,她用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推动旧楼加装电梯,为民生工程注入专业智慧。
三尺讲台上,她培养9名博士、62名硕士,4次捧回甘肃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的荣誉。她创立的“团队协作+课堂抢答”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主编教材入选“十二五”规划教材,主讲课程获省级一流课程及线上精品课。曾彻夜长谈疏导抑郁学生,助力全职主妇攻读博士并在新疆高校任教,用教育的火种照亮命运的转角。
科研战场上,她聚焦西部盐渍土材料研究,承担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1项重点项目),获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省部级奖励,发表SCI/EI论文188篇,授权专利17项,成果在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得以应用。
她带领团队从3人曾至12人,牵头申报土木工程材料硕博点获批,构建本硕博培养体系。创建“西部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创新研究中心”,建成多个省级科研平台。2025年主办“低碳材料巾帼论坛”,推动跨校协作,为西部高校学科建设树立典范。
经济管理学院 马亮

1981年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领军人才(一层次),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先进事迹
不忘初心,以身作则。担任学院党委委员和党支部书记期间,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强化支部政治功能,以党建和中心工作融合为突破口,支部先后被确立为第一批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对标争先”样板支部和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均已通过验收。本人入选第二批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
立德为先,教书育人。从教22年来,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先后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开设十余门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50余人。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两次获评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担任专业负责人期间,市场营销专业先后入选学校红柳一流专业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勤研不辍,成果斐然。近十年来,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管理、工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科研项目2项,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获甘肃省社科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1部。
扎根大地,服务地方。马亮同志及其科研团队始终牢记总书记“坚持把科研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嘱托,依托甘肃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立足区域发展重大需求,聚焦工业经济,全面服务我省“产业兴省、工业强省”和“强工业”行动等重大战略实施。
理学院 侯尚林

1970年2月生,汉族,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西北赛区副主任委员、甘肃省赛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科学部评审专家,行业内著名国际国内期刊的审稿人,我校红柳一流学科一级学科物理学学科建设负责人,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科带头人,历任物理系副主任、物理电子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先进事迹
自入职我校以来,面对我校在光电子、微电子领域的教学和科研空白,侯尚林教授决心开展光电子、微电子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凭借扎实的理论学识,他先后申报了应用物理(微电子方向)、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和物理电子学硕士点,从专业设置目标出发,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等环节亲力亲为,先后培养了1000多名本科生和50多名硕士研究生,为国家集成电路和光电子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持。
作为学科带头人,侯尚林教授甘做人梯,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先后推荐三名青年教师去“双一流”高校读博,现都已回校工作并成为专业骨干。组建科研团队,成立了光电子实验室,指导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该团队科研方向稳定,科研成果丰富、教学效果良好。侯尚林教授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高尚的师德要求自己。他每年讲授一门本科生课程和两门研究生课程,在讲好课程内容的同时,适时开展思政育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面向未来,他将继续不忘初心,做一个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
体育教学研究部 张胜林

1973年5月生,汉族,中共党员,体育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陇原人才C层次。先后任兰州理工大学第三届、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本科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校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理事,甘肃省田径协会常务理事。2011年获兰州理工大学“十一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获兰州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先进事迹
科研赋能强教学服务地方显担当。张胜林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高原运动训练学领域,成果丰硕。近年来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3篇为CSI论文。主持(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荣获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甘肃省教育厅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完成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项。主持完成的《甘肃省小轮车运动员心理竞技能力研究》获2023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省队运动员心理训练,切实推动了体育训练的科学化发展,参与的课题《利用亚高原优势,培养中长跑运动人才科技支撑与保障研究》荣获2009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躬耕教坛廿七载丹心铸魂育栋梁。自1997年从西安体育学院毕业,张胜林便扎根兰州理工大学教育一线, 他坚持科研反哺教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主动解决学生在思想上、学业上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校田径队主教练,赛场上他带领队员奋力拼搏,2023年甘肃省第一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一举斩获9金6银2铜的优异成绩;2025年4月在WSE田径公开赛(兰州站)中,队员们延续辉煌,再获2枚金牌、1枚银牌和1枚铜牌。赛场上的每一枚奖牌,都凝聚着他与队员们的心血与汗水,为学校赢得了至高荣誉。
初心如磐践使命党员风范树标杆。张胜林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修养,遵纪守法,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他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助力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指导的研究生3人荣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评“甘肃省三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