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媒体兰理工 >> 正文

甘肃日报:233次获奖的背后——兰州理工大学数学建模团队打造以赛促教“样板间”

  • 作者:记者 李欣瑶 通讯员 朱莉萍
  • 浏览量:
  • 来源:甘肃日报
  • 日期:2020-06-19

最近,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周超杰忙着准备毕业答辩,成绩优异的他已被保研至同济大学。

大学4年,最让他难忘的是2019年参加的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时的情景。他和队友经过四天四夜的苦战,赢得了比赛特等奖,成为包括哈佛大学等全球名校学生在内的36组获奖队之一,这也是甘肃大学生参加此项竞赛的最好成绩。

周超杰说:“如果没有特等奖这份亮眼的成绩,我的保研也不会这么顺利。”

受益于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的,不止他一个人。兰州理工大学自2014年开始,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共获得233项奖项,成绩稳居全省第一。

从2014年至今,该校在数学建模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的学生大多数都被保送至双一流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说到数学建模大赛,很多人都觉得陌生。但对于数学这门偏重理论的学科来说,建模大赛是一个用数学方法、计算机软件和高新科技成果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化。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是首批列入“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19项赛事之一。兰州理工大学从赛事成立之初就开始参赛。但在2014年以前,成绩一直不尽如人意,全校报名参赛的队伍不足20支。

变化发生在2015年的夏天。当时,学校前任数学建模基地负责人、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主任孟新友在西安交通大学参加学习班,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些大学生在做数学建模比赛的模拟训练,这让他很吃惊。

“西交大的建模比赛成绩一直是全国靠前,他们都在给学生做暑期模拟,我们的赛前培训做得太少了。”回校后,孟新友和其他老师迅速召集参赛学生返校,开始首次暑期模拟培训。他们找来历年优秀论文,给学生分类指导,强化模拟。这一年,该校的成绩稳中有进,取得了6项国家奖,并首次进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比赛出了成绩,学生积极性显著提升。从最初凑不够20支队到现在选拔后的80个参赛队,这说明我们探索的赛前培训的方法是成功的。”孟新友说。

2018年,该校应用数学系副主任杨帆开始接手数学建模比赛的组织管理。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参赛经验,在师生参与的质量上再下绣花功夫。

为了选拔出最优秀的学生,杨帆在每年5月的校内选拔赛和8月初的强化训练中,均加入了学生答辩的环节。

在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的这几个月里,老师们利用晚上、周末和假期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给予指导。

目前,该校数学建模基地已经组建起一支集教学、竞赛指导、科研于一体的教师团队。学校还为理学院建设了高性能计算中心,创造了良好的指导训练条件;同时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将数学建模等数理学科竞赛成绩纳入科研考核奖励范围,大大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

持续的深耕,让该校数学建模团队成了气候,连年斩获全国和国际奖项。

2020年的美国建模大赛前,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杨帆和老师们启动了线上指导,分批次向参赛学生进行培训与答疑,师生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最终取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的好成绩。

“比赛结果虽然重要,但是建模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在科学研究中坚持和创新。比赛中学会的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也为我将来的研究生学习打下了基础。”周超杰说。

据杨帆介绍,数学建模比赛的题目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重在考察学生的创新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模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比赛完了,但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并没有结束,学生可以沿着思路继续把这个题目作为科创项目去完善。”

据了解,兰州理工大学围绕数学建模比赛,开展了“数理文化节”等与之相关的活动,学校还通过不断给予重点支持和资助,吸引了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学科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入创新领域,为数学建模长期向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和创新环境。

如今,数学建模比赛已经成为兰州理工大学以赛促教的抓手,引领着该校师生在数学教学与研究的路上越走越宽广。

原文链接:http://szb.gansudaily.com.cn/gsrb/202006/19/c196414.html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更多>> 视觉推荐

兰工坪校区: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路287号 ( 86-0931 )-2973715

彭家坪校区: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彭家坪路36号   ( 86-0931 )-2973715

Copyrights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兰州理工大学 陇ICP备15002798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