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布了第77批面上资助拟资助人员名单,兰州理工大学7名博士后入选。

王相雅
王相雅,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冉奋教授。主要从事植入式储能器件的抗凝血及一体化设计、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等。博后期间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在站博士后专项)1项,兰州理工大学青年人才学科交叉研究培育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Macromolecules在内的SCI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李强
李强,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剡昌锋教授。主要从事风电齿轮箱复杂工况下健康状态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ISA transactions、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获得发明专利5项,主持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基金1项。

王智慧
王智慧,兰州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陈叔平教授。主要从事油气水流量测量及分离技术、段塞流消除技术、多相流基础理论等研究,为我国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博士后研究期间,主持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外权威SCI期刊发表论文5篇,其中TOP期刊论文1篇。指导本科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技能大赛中斩获全国三等奖2项。

安周建
安周建,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现为兰州理工大学与首航高科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博士后,合作导师分别为杜小泽教授和王帅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行为机理、预测及防控策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项目以及甘肃省高校青年博士支持项目,并入选甘肃省科技专员、兰州市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与兰州理工大学红柳优秀青年等人才培养计划,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7篇。获批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并荣获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以及西部联盟课程思政案例大赛二等奖等。

郑龙
郑龙,兰州理工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现为兰州理工大学和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博士后,合作导师为史艳莉教授和郁银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主要从事钢混组合结构和模块化结构的抗震、抗倒塌、抗冲击性能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市级和校级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6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参编省地方标准1部。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发明协会二等奖、全国青年教师混凝土结构教学比赛二等奖等,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全国数字城市创新技术与应用大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

郭晓鹏
郭晓鹏,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为兰州理工大学与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培养博士后,合作导师为任海伟教授和罗光宏教授。主要从事绿色生物制造领域优良菌株创制。博后期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3项,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省赛二等奖1项。

郭广强
郭广强,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现为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液环泵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6项;发表SCI/EI期刊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评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2)、2021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23年兰州理工大学红柳优秀青年资助计划。
近年来,我校博士后研究人员紧密围绕甘肃省“14+1”产业链发展需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开展攻关,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服务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学校将持续优化博士后培养体系,通过强化科研支持、创新培养模式和完善保障机制,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着力打造一支支撑学校发展和区域创新的高水平师资与学术大师队伍。(图/文:金天彪;审核:朱泓燕)